湿热总是除不尽,是三焦不通了,一个中成药,打通三焦,化解一身的湿和热

分类:微信精华    时间:2025/9/14 15:53:06    人气(34)    评论(0)    作者:天浩

不少人总是被湿热缠上,脸上油光重,背上冒痘,舌头一伸又黄又腻,肚子还胀得慌,用了不少清热药,可没过多久湿热又冒出来了。其实问题出在“三焦不通”,湿热像黏糊糊的泥巴,堵在身体里排不出去,光靠“清热”只能治标,得先把通路打通,湿热才能彻底跑掉。




先来搞明白湿热是怎么缠上你的;咱们身体里的水液全靠脾脏运化,要是平时总吃凉的、甜的,或者懒得动,脾气就会变虚,水液排不出去,慢慢堆成“湿气”。湿气在体内闷久了,就像湿衣服捂出热气,慢慢变成“内热”,一湿一热裹在一起,就成了甩不掉的湿热。


更麻烦的是,湿热特别的“黏人”,它会顺着三焦往全身钻,把通路堵得严严实实。上焦堵了,肺气不通,人会觉得胸闷、老想咳嗽;中焦堵了,脾胃运化差,吃点东西就腹胀、没胃口,大便还黏马桶;下焦堵了,湿气往下沉,会腿肿、小便发黄不利索。


这时候光清热,就像用瓢舀堵在水管里的泥巴,越舀越堵;只祛湿,没把“热气”散出去,湿热还会反复。所以想除湿热,关键得先把三焦的通路打通。




有个中成药叫 三仁合剂,源于《温病条辨》中的“三仁汤”全方由:杏仁、飞滑石、白通草、白蔻仁、淡竹叶、厚朴、生薏苡仁、半夏组成,核心就是“宣通三焦、清热利湿”,把堵在身体里的湿热连根拔。


方子里有三味“仁”,是打通三焦的关键:


第一味是杏仁,专门通上焦。它能宣发肺气,就像打开屋顶的排气扇,让上焦的湿热顺着呼吸排出去,缓解胸闷、咳嗽的问题。


第二味是白蔻仁,负责通中焦。它能醒脾祛湿,就像给偷懒的脾胃“提提神”,让脾胃重新动起来,把中焦的湿浊化掉,改善腹胀、没胃口的情况,从源头切断生湿的根。


第三味是薏仁(薏苡仁),主攻通下焦。它能利水渗湿,就像疏通下水道,把下焦的湿热通过小便排出去,减轻腿肿、小便黄的症状。


这三味“仁”搭在一起,上、中、下三焦的通路全打通了,湿热就有了排出的通道。但光通还不够,体内的“热”还得清,所以方子里加了三味清热的药:


滑石、通草、淡竹叶,这三味药都偏凉,能直接清掉体内的热气,还能帮着薏仁利水,让热随着小便一起排走,避免湿热“死灰复燃”。


最后,湿热堵在体内久了,气机会变滞,人会觉得身体发沉、胀得慌,所以又加了半夏和厚朴,既能行气除胀,又能燥湿化痰,把体内的“浊气”理顺,让气机转起来,这样三焦通得更顺,湿热也排得更干净。


简单来说,这个方子的思路特别清晰:先靠“三仁”打通三焦通路,再用清热药除掉体内的“火气”,最后用行气药理顺气机,一套下来,既清了湿热,又断了复发的源头。




要是你总觉得身体发沉、脸上出油多、舌头黄腻,吃了清热药还反复,不妨看看是不是三焦堵了。不过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,具体能不能用,最好还是找专业医生辨证下,根据情况调整,才能让药效更准,把湿热彻底赶跑。


(声明:本文仅供参考,具体用药请咨询医师。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个人情况不同,用药也可能不同哦~)




简介杨漂亮,硕士研究生,毕业于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8年制,主业医生看病,业余撰稿科普。


关注我,获取靠谱的妇科诊疗建议与中医养生干货。若觉内容有益,欢迎转发给需要的朋友,让中医惠及更多人~ 🌿




往期内容推荐:



发表评论:
古医门 Copyright© 2008-2021 记录学习中医的点滴,欢迎分享传阅 E-mail:tanjiaoxian@qq.com Top
建议分辨率为1024×768以上(宽屏最佳)IE9.0以上的浏览器浏览本站 Powered by 教县 粤ICP备0802152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