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最新研究显示,人类68%的焦虑内耗源于“情感过载”,来自负面关系的侵蚀,和过度投入造成的精神透支。离消耗自己的心力的人远一点,离自己过于在意的事远一点。慢慢地,你会发现,自己敢于远离越来越多的事物,保持内心的清净与澄澈,不再受困在危险的关系中。我高中时的女生朋友,总是很爱组局,或者参加别人的局。很多人总是不能独处,需要在很多人场合里,才觉得生活有意思。于是,参加各种聚会,游戏,上场结束了,下场接着来,就是不愿意离开人群。其实,他并不知道,这样的场景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助益,因为你身上如果没有可以利用的价值,最后一定会被边缘化。而当你发现自己被边缘化的时候,你已经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成本。所以,设置好自己的社交频率,人不能完全脱离社会生存,但也需要削尖脑袋扎进人堆里去。我不属于爱社交,也不属于不爱社交的人,只是我很挑社交,我超级和同频的人一起聊一个话题,然后天马行空的让自己的脑洞乱窜,就像是灵感迸发一样。有时候,我觉得社交更像是一次陪伴式成长,那我选择愿意一起成长的人同行。反正今天有一个朋友特别可爱,就是我那个爱跑步的五哥,大概出差比较久,人也疲乏,加上一些“出师不利”,造成他情绪失调,他特正经地说想煽自己嘴巴子,当然是没有真的煽。我当时就用最近正好看到的《感恩日记》中女作者的亲身经历鼓励他,无法决定事情的发生,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走向。而我是典型地如果情绪不高,就想吃东西,来缓解,或者是看电视,刷短视频。最近开始阅读后,我发现让那些嘈杂的APP的声音侵入脑袋后,好像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,但是实际上当世界安静后,更加的觉得空虚和无意义。因为并没有真正地解困自己的情绪枷锁,只是短暂劫持自己的脑子去做别的事情。所以,我现在会把书架定时更新整理,书桌是那个永远摆着一本书,随时等待我去翻阅。早上我穿袜子一定选择坐在书桌前,方便用眼神去瞄一眼,看看书里的字,加深一点点理解,又或者为后面的阅读提前预习。最近,越来越发现,小白刚读书,真的不要读完一遍就把书丢到一边,而是应该反复高重复的去阅读,才会真的啃懂一本书。很多人做事三分钟热度,喜欢东西也会是三分钟热度,一定会在刚开始喜欢的时候,呈现疯狂的状态。恨不得把自己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中,就像打了鸡血似的。但其实任何事情在开始都是最难的时候,很少有人可以凭着一腔热情坚持下来。比如减肥,如果你一开始投入爆炸式的减肥策略,没有按照正常的节奏,等到了瓶颈期,你就会偃旗息鼓,自我否定,自我沮丧。而那些真正想要减肥的人,在一开始就没有给自己过高的期待和关注,而是像制定“人生治疗计划”一样,根据正常的减肥趋势,为自己设定科学的目标和计划。心理学家荣格的"阴影理论"指出,过度关注即是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投注。
2025年兴起的"数字游民"群体实践表明,保持动态调整的疏离距离,可使心理能耗降低42%。
真正的远离不是逃避,而是为重要事物腾出承载空间。
离,其实不是放弃,也不是完全离开。
而是在离中,创造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疏离美学,说简单点,我们的生活需要离来帮我们进行情绪排污、信息斋戒和能量守恒。
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字,不妨点个关注